离代表什么生肖?
子鼠: 子鼠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一,与十二地支中配属“子”,合称“子鼠”。 古人认为地下的土中蕴育万物,是生长和化生的根基,因此用“子”来象征土地里的生物。《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神灵之所在也。”这其中的“山”就是指山地、丘陵,即所谓“土中”之物;古代人们还认为“土”能养育万物,所以“子”还有后代之意。 这种“土生万物”“母仪天下”的神话传说,反映到生肖文化之中,就表现为生肖鼠的意象了——在十二地支中,子鼠与丑牛互为六合,与寅虎互为相生。
卯兔: 在中国古代社会,“卯”表示的意思特别多。首先它与太阳的运行密切相关:因为古人在一昼夜之中将夜晚分为三段,每段一百分钟,分别用子丑寅卯作为标记,而卯时正是日出之时,阳光开始照耀大地。其次在古代军事领域,“卯”还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它与“卯”有关的兵器——弩(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发射箭的工具)。最后在古代建筑领域,“卯”还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代建筑的榫卯结构。这些不同的含义集中到一起体现出来的意思,就是“卯”代表一切萌芽之事。
辰龙: “辰”字在古时写作“震”,是指代东方的七宿——“昂日”星团的四颗恒星。由于这四大恒星四季不变,周而复始,就像是春天一样。而且它们又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因此用“辰”来象征初升的朝阳和春天,并由此引申出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正因为如此,“辰龙”便代表了自然界中的东方朔起之龙,它充满生机和活力,如同幼苗一般充满活力。 巳蛇: 从字形上看,“巳”字上面的“四”像一条蛇的形状,下面的一竖就像一条腿,整个字形就像一只盘着身体、微微抬起头着的蛇。“巳”的字义也与蛇有关,它表示被青草覆盖的沼泽,而草类的发芽也正是从“巳月”开始的。
午马: 古人根据一天之中太阳的位置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刚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也就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时区”的概念。其中每个时区又以其中间时刻为界限,划分为两个半时区,每一时区的起始点正好对应的地球上的一个经线,以此计算,当时间到了中午十一点五十九分的时候,太阳位置恰好到达最高点。此时对应的干支纪时就是“午时”。
未羊: 未时是下午一点至三点的时间段,此时太阳由正南移向东南。古人认为此时阳光逐渐倾斜,植物开始茂盛,因此用“未”表示含苞欲放的花蕾,以及勃勃生长的生机。而这种意象正符合羊的特征,所以“未羊”也就因此而得名了。
申猴: 古时候的“申”字写法与现在大不相同,上面是一根竖立的木头的形象,表示房屋上方的横梁。由于木头在阴阳五行中属于“阴木”,而房子属于“阳宅”,二者相搭配,正好阴阳平衡。而“申”的字义也正跟屋内的阳木相关联,表示雕刻着图案的横梁,或者架子上摆放的横木。由木及人,“申猴”就代表聪明机智、灵巧活泼的人。
酉鸡: 酉时的开始和结束都在晚上五点到七点之间,此时的阳光已经渐渐消失,月亮缓缓爬上枝头。而在古人心中,酉时正是鸟类归巢、准备休息的时刻,于是用“酉”来表示鸟类,进而引申为所有动物。此外“酉”还是地支第十位,又与十天干中的“辛”相配伍,组成“辛酉”,正是金旺的季节。
戌狗: 古人用“戌”来表示大火星西垂的黄昏时刻,用其表示季节,是秋季的最后一个月,称为“戌月”,此时草木皆衰,唯有桂花绽放,金风乍起。在古人的观念中,秋属于“收”的阶段,与“耕”相对应的“收获”正是此时,所以用“戌”表示收获的季节和结果,这就使得“戌狗”成为了勤劳勇敢的化身。
亥猪: 最后一位的是生肖猪,其实按照十二地支配属的顺序应该是最小的“子鼠”,但因为十二生肖中“子鼠”和“丑牛”均为“阴”,因此“阳性”的“亥猪”排在最后一位。“亥”有完整的意义,代表江河湖海,同时又有“亥水”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