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属于五行什么?
在《易经》当中,“天、地、人”被视为三才。 其中,“天”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指空间层面上的“大宇宙”;其二则是时间层面的阴阳二气之“道”,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系辞上传》),它既包含了“太阳月亮和星星”等“天象”,也包含了中国古人关于天地形成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三字经》)的理解。 “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物质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在古人的观念中,这些自然界的物质元素不仅构成了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同时也影响到作为“天人合一”的一部分的人及其身体结构的组成及功能发挥。因此,古人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与自然界的事物联系起来加以理解,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身的生理结构,达到“治未病”的目的——这就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五脏是指心、肺、脾、肝、肾;六腑则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的“五行属性”是这样的: 五脏 心 肝 脾 肺 肾 五行 属火 属木 属土 属金 属水 性质 热 升 收 肃降 静 色红 黄 白黑青 味咸苦甘辛声呼笑言听音宫商羽角 气为血帅 血为气母 生我 我生 制化相乘相侮 五脏之间的关系,用中医学的说法来表述就是“相克”或“相乘”:
“克”有制约的意思。例如:土克水(脾虚会引起水肿),肾水过旺会损心,这时心火能克制肾水,使肾水不致过头而恢复平衡。但若肾气虚衰时,就不能克制心火了。此时心火就会过旺,导致口舌糜烂或心烦失眠等症。如果心火太盛也会伤害肾水,出现腰酸腿痛等症状了;反之,如心气虚则不能抑制肾水泛滥造成肾虚腰痛等疾病……这种制约关系也就是中医所讲的“母子相依”“子病累母"的现象。所以中医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五行还有“相生”的关系存在: “生”是有促进的作用。在生理情况下表现为:母亲生了孩子以后自己也会变得更加强壮起来;树木生长得十分茂盛时根须会向四周延伸以吸收更多的水分和无机盐类供植物体利用等等。
在病理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相克现象,叫相乘;还会出现母病及子的现象叫相侮——“反侮”。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脏器的功能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运用“相生相克"的原理来进行治疗调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