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字五行属什么?
乙字五行中属木,其本意为耕田用的工具。如:锄、锹等等在甲骨文,金文中被象形为乙字。此外,古代还有为强调文字排列的整齐、对称等艺术效果,在书写、镌刻时省却一些笔画,形成一种特殊的简体字,称“乙字”,如金文中的“”是“”的乙字,乙卯,“乙亥”等。此外,还有两种说法:
一、“乙”字的造字本义应是“人持工具耕种土地”。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是由“人”和“”(古代挖掘土地的工具)两个部分组合构成,表示一个人手里拿着工具正在耕田。其后的金文、小篆等,只是对甲骨文这个字的线条化、美术化处理,基本上还是这个字的本初构形。隶变后楷书写作“劦”,后来又将这个字的“人”部从手执工具的耕种者抽象为象征土地的“一”形,写作了“”字,后来又通过民间俗体字的流行,省略了这个字的土,变成了木。因此,“乙”字从“土”,表示其字本义是对土地垦殖,由土地得以耕种而孳生出植物,引申为“木”。
二、“乙”字原为象形字。其本义应是古代用于刻在简牍上或写在书面上用作校对符号的字符“乙”的形状。甲骨文和最早的金文中的“乙”字皆作斜曲的线条状,类似我们现在“勾”形符号的线条形。其后的金文、小篆承续了“甲”字的构形,表示将错字、废字勾勒出来以作删改。楷书作“乙”,仍为象形字,后世的“批乙”、“乙除”、“乙弃”等词就由这个字的本义引申而来。由于这个“乙”字常用于简牍和书面上,所以“乙”字的造字法属“文”类。从字源上可以看出,“甲”字与“乙”字本无必然的联系,但是我们中国人历来有“物极则反”的意识,甲骨文在“甲”字后,就直接用象形造字法创造了这个反“甲”字形的“乙”字,表示“乙”是“甲”的反面,后来为了造字的规范,就用“乙”来表示“木”字类的第二位,如“甲木”、“乙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