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扩宽融资渠道?
融资渠道分内源性和外部性,所谓“内部”是指利用企业的自有资金进行借贷或融资,如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的贷款。所谓的“外部”主要是指从社会募集资金或者说是发行证券化产品以融通资金(包括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和基金等)。 一般情况下企业会优先选择内部融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不需要披露更多的企业和项目信息,操作相对便捷,并且没有信息披露要求,属于比较“低调”的融资行为;而外部融资则更倾向于融资规模、成本及效率,是市场化的直接融资手段,需要向市场和投资者公布相关信息并承担相应的信息披露职责。融资渠道是否拓宽取决于企业对资金的需要程度、项目可行性研究以及面临的融资环境等因素。
1.对资金需要程度的判断 对资金需要程度的把握直接关系着后续融资行为的实施,因此这一环节的决策尤为重要。对于企业而言应该客观分析实际的资金需求和未来可能存在的资金需求,不能为扩大规模而盲目扩张,避免由于资本金不足导致运营能力下降甚至亏损。
2.项目可行性研究 是决定是否融资的重要前提之一,项目是否具备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直接关系到投资项目的风险水平和盈利能力,进而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无论是新项目还是并购业务都必须经过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在确定其可行的基础上开展下一步的融资工作。
3.融资环境分析 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分析融资主体所涉及的交易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各自需要承担的责任;二是分析融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来源,提出有效的防范和解决方案。
4.选择合适的渠道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分析,一般来说企业能够初步选定适合的融资渠道,但由于我国目前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直接融资工具的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严重,导致融资的难度和成本普遍较高,因此有必要结合以上的分析和选择的结果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推进融资进程。 对于一些涉及多个监管部门的融资项目还应尽量争取主管部门的支持,在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降低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