呗五行属什么?
被(bèi)字在古汉语中又写作“被”,读作pī。
《说文解字》:“被,皮衣也;一曰藉也。从帛必声。” “被”是后起字。段玉裁注:“此谓藉无皮者以皮也……《周礼·司裘》‘掌为大裘而冕’郑司农云:‘大裘非礼之常,所以备丧者也……’孙诒让疏引王引之语证其当为皮衣而非皮衾。” 本义是指皮袄、皮袍等皮衣。 借代义为覆盖物,由覆盖物的特点产生了动词的“遮盖”义和名词的“被褥”义。
由于古代服饰多用帛做材料制成,故借代义的“被”又可以引申出动词的穿戴、动词加点的“被动”意义以及形容词的蒙受义。 在古代,“被”还可以表示“及,等到”的意思。如“被于宗庙社稷则敬,被于身则忠焉”中的“被”即指“及,等到”之意。 “被”字的本义就是“被褥”“被套”之类的东西,所以它的基本含义有二:一是覆盖;二是遭受.由此又可引申出几个意思来:
第一,“覆”的意思是翻过来,这里就有了动意的色彩了:覆盖、覆盖物或遮盖作用的事物——被子.这层含意里还有“遭受”的意义(比如被动); 第二,再进一步引申可以表示“遭遇”:遭受、蒙受.这个意义一般不用主动用法,而是用它的被动用法,而且常常表示不好的事情:遭难、遭到不幸. 第三,与第一个意义的延伸意义相关联又有“披”的含义:披着衣服,穿(戴)…… 第四,因为古代的服装多是用丝织品做成的,所以“被”又常常用来表示穿衣服:穿衣戴帽.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冷僻的引申义,就不再一一枚举了。 “被”的基本意义就这些了,但是在现代汉语里它有了一些新的用法:
1,“受”的自动用法,用于表示接受动作的主体是由别人给予的,而不是自己取得的:我被同学们选为班长;他被领导安排去上海工作;我的意见没有被采纳.这种用法里的“我”跟第二个“被”一样都是自动用法:他向我道歉了.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也用到了这种自动用法里,那就是带宾语的介词结构,其中也有一个“被”,这时这个“被”也是自动用法:他被老师批评了一顿;这件事被他搅黄了。
2,“蒙受”的自动用法,跟上面的情况差不多:我们蒙受了很大的损失/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但有一点不同的是,这里的被动者不是人,而是一般事物或者抽象概念。 再补充一点:
3,一种特殊的“把”字句形式:把他气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