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腥跟有什么作用?
称腥,又称“称药”、“修脚”等,是用器具来称量药物的分量,以便于调配和供用药者服用或外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黄帝内经》云:“法天则地,合以四时,别阴阳而明处刑,此之谓气。”“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其正气日表,调其血气。”指出药物在配伍前须辨明性味归经以确定用量,为制剂及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还指出“无犯王制”的原则,即使用药物时,应严格遵循古代制定的标准和用法用剂,这实际上已经包含了规范用法和剂量的内容在内了。 秦汉时期,我国传统药学已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许多药物的知识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和发展。秦越人总结了前人经验,撰写了《越人灸刺篇》,首次记载了针刺与灸法治病的方法。
西汉末年,政府设太医令(官名),掌管皇帝及宫廷医疗事务,并有博士一人,负责医学教授,还置医药官员数人,整理医药文献并编撰成书。东汉时,太医令所管事务更加详细具体化,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使中医的管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医药行政机构时有变更,但太医令一职始终存在着。这一时期的医药界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学术团体,如三国时的“建安三神医”、西晋的“五斗米道”、北魏的“玄妙观”等等,这些团体的出现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
隋唐五代时,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中医学也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公元610年,隋炀帝下令修建大型藏书楼——东都览阅府,选集古今方剂,由宇文恺主持编纂成书,名为《方伎大观》。 这一时期的医药工作者还在临床上发现了许多前人没有发现的药物功用,如对“麻黄”发汗作用的描述,对“生姜”健胃作用的记录,还有“乌头”止痛,“细辛”通鼻窍,“常山”治疟等功效的记载,均为后世用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宋元时期,中药知识开始普及到大江南北。宋朝时,官方设立了“翰林医官院”,元朝时改名为“御医院”,一直延续至今。这个机构的设立,有利于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针灸、推拿等疗法的临床运用。
金元时,中医内部出现了许多学术派别,各派论治分歧,观点迥异,但在临床应用方面却无所拘泥,广泛吸收,形成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生动局面,这一时期也被后人誉为中医的“黄金时代”。
明清以后,随着西方医学的传播以及国家对中医管控力的减弱,传统的中医逐渐式微。虽然如此,中医却在清末民初之际迈入了现代的门槛,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