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五行缺火?
“五行说”,是汉朝著名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所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维持着自然的平衡。 其中,木代表春天;火代表夏天;土地代表四季中的每个月;金代表秋季;水代表冬季。这五个元素又以阴阳分为两个体系,分别是:木、火、土属阳,金、水属阴。
在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都被认为是其中一个元素的“所在”,它具有这个元素的特性,比如春季木旺,夏季火旺……以此类推,冬季水最旺,而秋季则被认为是土旺的季节。 这样五行的说法就把阴阳和四季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为中医用阴阳来解释四时发病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这只是五行说的简单表述,并没有涉及生克关系。
五行间的生克关系要比上面复杂的多。 “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样一个循环过程。其中相生又进一步分为主生和助生两类。而“相克”则是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样一种顺序,且相克有制化作用。
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被用到了中医理论中,以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首先,中医用生克制化的原理来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心属于阳,五行属火,故称“心火”。肾属阴,而膀胱又具有储尿和排尿的功能,犹如河道一样,因此把肾与膀胱共同看作一个系统,称作“金水”或“水黑”。脾属土,位于中央,脾胃又是运化水谷的最高部位,故名“中央黄土”。肺脏属金,主气,故称为“金色”。肝脏属木,又具有储藏血液的作用,因而称之为“东方青木”。
其次,中医也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解读外界的天地变化对机体的影响。如春季万物生长,乃木盛之时,此时应该保养血脉,适应春季升发之气,以助阳气生发;夏属火,此时应保护心神,适当吃些苦味食物,因为苦能清心;长夏(立秋到白露)属土,此时天气由热转凉,注意调节情志,防止悲观情绪,可适当多吃些酸味食物,因为酸能收敛;秋属金,此时应保护肺气,预防风寒侵袭,饮食宜减辛增酸;冬属水,此时应保养肾脏,适当进食热量高的食物,以滋养津液,切忌生冷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