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么又加税了?
1,中国的税种很少。 税收的本质就是“取之于民”,但什么是民呢——在现代国家体系里,只有成年且有劳动能力的人才是纳税主体。也就是说,只有这部分人才是政府的“收入来源”,才需要考虑“如何收他们的钱”的问题。而未成年者(包括在校学生)、无劳动能力者和无收入来源者则不需要缴税。我国目前采用比例税率形式,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都以取得收入为纳税人。
2,从经济上来说,征税成本是最小的。 如果不征税,偷税漏税的成本就会很高;如果全征税款,则会降低企业的积极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两者之间找平衡点。但是,这个平衡点的确定不是凭空而来的,要有事实和数据支撑。 中国自实行税费改革后,财政收入主要是来自税收——在现有体制下,费只能作为补充性收入。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拥有纳税能力的人群。而且通过征收间接税的方式,可以使税收负担转嫁,大部分纳税人只是税额的承担者而不是全部。所以,对高收入者的所得税和企所税开征征收不会导致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下降、生活水平降低。而且,这两项税收也属于“硬税”,无论企业和个人都无法逃避。这种增税并不会对中产阶级造成太大压力。
3,这次加税幅度不大,且属于长期预期,对当前财政收入的增加意义不大。 从3%到45%,企业所得工薪阶层最高边际税率提高13个百分点,这个幅度不能说很小了,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背景下。首次对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开征征收个税,也是本次税收调整的重点。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的决定》,从2018年10月1日起,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等劳动性所得,适用新设置的最低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对国债利息所得,免予征税;对非金融投资者投资证券获得的股息红利所得,统一按企业所得征税,适用税率为20%。 除以上变化外,其他税种继续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