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欧盟顺差吗?
先贴一张201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的图表,可以看到,贸易总额是5.17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3.052亿,进口2.124亿美元 然后看一下欧盟的进出口数据(来自欧盟统计局) 欧盟进出口总额是3.293万亿美元,比我国高出6000多亿美元;其中进口2.187亿美元,比我国低535亿美元。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一个贸易逆差国会对贸易顺差国有这么大的贸易顺差呢?
要知道,国际贸易中,一般分为三种支付方式:信用证、托收和汇款。其中,信用证和托收属于资金融通中的国际结算范畴,而汇款则是以货币作为支付方式的跨境转账。 这几种方式中,只有汇款是一种现金交易。其他两种都是带有融资性质的款项划转。而我国对欧盟的巨额贸易顺差,很可能就是以汇款的支付形式完成的。因为中国是欧盟的第一大货物贸易顺差来源地,第一大商品出口地和第二大食品进口地。
在双方贸易中,我们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从欧盟进口农产品。这样一正一反之间,可能产生的贸易顺差就高达数百亿美元,甚至更多。 而如此巨大的单笔汇款,如果仅仅依靠商业信用来维持,风险肯定是很大的。那么,是不是国家出面提供信用担保了呢?当然不会!因为中国是个国际收支顺差的贸易国,且人民币汇率处于低估状态(根据IMF的数据,2018年人民币汇率被高估了约15%-20%)。所以,从综合国力来看,我们是具有偿还能力的。
既然有还本付息的能力,那这笔巨额资金流向哪里了呢?会不会是以“债”形式存在的对外投资呢?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外国投资中国境内企业的股权,已经占到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全部规模。而且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一直居高不下,2018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的水平。 如果说海外并购能够找到证据的话,那么这种以汇款形式出现的贸易顺差,又该如何解释呢?难道说我国企业购买海外大宗商品时,钱是先付到了港口,等货物到岸后,才把贷款打给对方吗? 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
可以认定,我国外贸顺差来源于政府或企业的借款,而且在借款到期后,有能力归还本金和利息。只不过,这种靠借贷维持的顺差并不能持续太久。因为债务是要付利息成本的的,而且是越往后利息越高。
为了维持稳定的顺差,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本金去扩大出口或减少进口,或者维持现有进出口规模下,增加借款的期限和数量。但不管是哪种选择,我们都要支付额外的费用——无论是增加出口商品的加工费还是增加借入资金的利息,都属于成本的增加,会挤占企业的利润空间。而且随着经济的增长,这些费用只会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