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从五行取名?
“名字”即“名”“字”,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人初生未成名……乃取字”(《礼记·檀弓上》);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所以,一般人的姓名只包含其姓名的一个字。而“名”与“字”往往是相通或相对应的,“名”是“字”的解释和补充,“字”则是“名”的延伸和发展(也有例外)。比如唐代著名宰相韩愈,号昌黎先生,因祖籍郡望为昌黎,故名韩愈,字退之。
关于字的取法,汉代刘歆认为:“姓皆上天所生,字乃圣人所制”(《汉书·王莽传》),因而“古之命士,必姓字”,“故君子欲名为善;欲得善名,不如事成而得善官;事不成,犹可以避恶名”(《春秋左传正义·昭公二年》),因为名和字有“正示劝戒”的作用。如晋朝谢安,原名谢安石,东晋时曾隐居会稽东山,改名谢安。字安石,后来因其政绩卓著被朝廷征召入朝担任要职,人称“太傅”,于是人们又习惯称他为谢太傅、谢丞相等。因此可以说,古人通过取名字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志向。
在古人的观念中,名字是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象征符号,除了标示个人的身份外,还关系到人的吉凶祸福等命运。所以人们在给子女起名时都会特别注意名字是否吉利,甚至不惜采用各种方法给小孩改名字以求吉祥。 在中国传统的八字命理术数体系当中,五行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世间的一切物质现象均可据此分为五类,即所谓“金、木、水、火、土”五行,也称为“五常”。由于万物均由它化生,故又称“五常之数”或“五行之数”。其中每一行都有其特定的性质,而五行之间也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 金生水,是因为金若处于旺盛状态,便会流入水中,使水得到滋润;木克土,是由于木材能够压制土地,使其无法自由伸展;火能生土,是因为烈火可使干燥的土变为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