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退出战略基金?
从2013 年开始,我就慢慢将手上的股票类资产转移出来,逐渐建立起了以私募基金为主的投资体系。 刚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清晰的思路和定位,只知道单纯地买股票很被动(完全被动的是指不管好坏只买不卖),而且无法克服情绪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而私募这种形式既可以主动选择基金经理和管理人,也可以通过分散投资的方式降低个人决策的风险。
于是在 2014-2015 年期间,我开始有意识地将手中的资金向私募基金转移。这个过程是逐步完成的——首先我用一部分资金(大约十多万元)买入一只名为“睿远成长”的私募基金,该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为沪深 300 指数,采用绝对收益的业绩目标,每年至少 8% 的回报,否则自动清盘;其次,我又用另外一部分资金(也是十多万)买入另一支不同风格的私募基金——“聚鸣多策略”,这支基金不设定业绩比较基准,每年结算一次,无论盈亏都按比例分配收益,更突出长期业绩而非短期排名。通过这种方法我完成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单仓到组合投资的转变。
然而,我投资基金的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赚钱,因此上述两笔投资对于我现在整体资产的规模而言可以忽略不计——真正让我建立起私募投资体系的大笔资金,是我之前购买的那部分某家私募机构旗下的所有产品——不过我是在 2017年才一次性购入的。 为什么要等到 2017 年才购入这些产品呢?其实我在 2015年就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家庭理财办公室,并开始陆续投入资金,让专业人士来帮我打理财产。由于当时处于牛市末端,各大板块纷纷暴涨,任何单一品种的资产都不可能取得很好的表现,所以我先是把资金投入到各类私募基金里进行分散投资,同时搭配一定比例的风控措施(如设置止损线、对冲等),尽可能减少损失。
到了 2016年下半年,市场已经出现了明显下跌迹象,此时我再逐步增加对优质股票的持仓比重,同时降低私募基金的投资比例,直到 2017年完成总体仓位调整的任务。 之所以在 2017年才会加大对于该私募机构的资产管理,一方面是因为前面三年市场持续低迷,该私募机构的策略也没有发挥优势,所以并没有大幅跑赢市场;另一方面我也需要更多时间来看待市场的走势以及该管理人接下来的行动,以决定最终的持有数量及比例。
目前我这个家庭理财的账户里还有一部分资金没来得及调配,因为近两年我一直都在不断卖出手中持有的市值较高的标的,并将这部分资金用于追加买入低估值的标的,因此暂时还没有构建起完善的资产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