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筹资怎么理解?

席晏席晏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简单地说一下,非专业人士勿喷 先讲概念,企业的资金来源无非就是两个渠道,一个是内源融资(也叫自筹资金),另一个是外源融资,内源融资又包括资本金和经营收益;而外部筹措的资金来源就是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股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的全部资金可以认为是通过内源融资或者外源融资得来的

再来讲理论,从资金的稀缺性来看,如果一种资金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那么这种资金就可以称为“紧俏”资金,反之则是“过剩”资金。我们看一个公式就知道了: 紧缺程度=需求量/供应量 当企业处于成长期且资金需求量较大时,一方面,为了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会大量使用银行借款和发行债券融资,这样一来必然会出现负债比率上升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股权融资存在“一次到位”的限制,此时若无法满足优先股的条件而只能发行普通股,则会造成每股收益摊薄,影响投资人权益。这个时期的企业对于资金的渴求程度可以说是相当高的了!

然而到了成熟期,一方面由于前期的债务已逐步偿还,金融负债比率会回落;另一方面,为了保持企业的竞争地位,防止行业集中度提高,会产生一定的维持性支出,因此对于资金的渴求程度相对有所缓解 最后来讲实际,任何一家企业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一个融资的结构变化,当然这个过程也是符合上述理论的——在初创阶段主要依靠投资人投入,这时公司往往没有盈利甚至亏损,但为了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可以借入一定规模的债务,同时由于资产负债率一般不会超过50%,此时公司的财务风险总体而言并不突出;随着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还款能力的增加,我们可以适当加大一些债权融资的比例而不必过于担心偿债风险的问题;但当企业步入衰退期,市场占有率下降,盈利水平不及预期时,既要担心金融负债比例过高的风险,又要面对可能无法及时足额偿还到期债务的困境,可谓腹背受敌 以上是个人观点,欢迎拍砖!

胥宏梅胥宏梅优质答主

企业内部筹资指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将获得的收益或形成的累积转化为投资性资金来源的过程,包括税后利润留成以及折旧的转化等。

1、税后利润留成

税后利润留成又称公积金或留存收益,指企业按国家规定从实现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积累资金,是企业内部筹资的重要来源或资金来源的主要部分。在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税后利润要先按一定比例和基数提取法定公积金和法定公益金,再向投资者进行利润分配,剩余部分可提取任意公积金,也可用于向股东分配红利。公积金的形成是实现投资收益的递延,实质上是利润的内部化,与投资者直接享有的投资收益性质相同。因此,公积金的形成和转化对企业属于一种没有负担的自有资金来源。

从企业的筹资决策来看,公积金通常用于弥补以前年度亏损、企业发展再生产和转增股本。企业在进行再生产投资时,应优先利用内部积累来源,只有在内部积累不足的情况下,才考虑从外部追加投资。在投资需求超过内部积累供给的情况下,企业应在确定的筹资总规模内,根据各筹资来源的资金成本大小,优先选择筹资成本相对较低的来源,以降低筹资成本和投资成本。在将公积金用于转增股本时,企业相当于实现了股票溢价发行收入的内部化或自我实现,也起到扩充企业资本规模的作用。至于公积金是否转化为投资性资金来源,以及如何转化,由企业依据生产经营和再生产投资需要自主决定。但在向股东分配股利方面,股份有限公司要受到“无利不分”原则的约束,即在无税后利润(或盈余)的情况下,不能向股东分配股利。

从企业所有者(即投资者或股东)的收益决策来讲,利润分配实际上是其在不同时间获得所得或收益的权衡选择,是当期收益分配和递延收益之间的选择。如果企业将税后利润以公积金的形式积累下来,意味着其获取投资收益的时间被递延。

2、折旧和摊销

折旧和摊销的实质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递延资产价值的补偿,是计入企业成本费用的转移价值,应属于成本费用的组成部分,按理不能再作为投资资金来源。然而,由于企业实际计提的折旧和摊销的水平与应补偿的实际损耗价值通常出现不一致,从而形成投资资金来源。一是所计提折旧和摊销低于实际损耗价值的部分,通常称为折旧和摊销不足。如,由于通货膨胀或技术进步使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实际损耗较快,但所计提的折旧和摊销仍维持原有水平。实际损耗价值的补偿需要从企业收益中以其它形式支出。这部分被收益消化的部分,从来源渠道来看与利润性质相似,相当于企业税后利润内部化,与企业收入联系紧密,企业收益较好时往往较大,可以看成是未形成“利润”但可供投资使用的“企业所得”,成为企业内部筹资的独特来源。二是所计提折旧和摊销高于实际损耗价值部分,形成了可以转化的投资资金来源,这部分资金性质与公积金相近,通常称为企业折旧基金或折旧。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