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电是什么生肖?
“电”字上面是一个“禺”,下面是个“田”,而“电”本身的意思是像鱼鳞或贝壳形状的斑点。这种形状最早出现于商代中期(大约公元前1300年),在陕西西安出土的甲骨文里就有这个字形了。这些像鱼鳞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古代文字学家们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刻在龟甲上的断刀残痕,有的说是一种符号。
我认为应该是一种用特殊的刀具在石器上雕刻的形状,因为用这样的工具刻出来的图案才有这种特殊的效果。而且这种图案一般出现在器物的外壁,而不是内壁,因此也不大可能是陶器的烧结痕迹。那么这些东西是什么呢?我曾在一篇关于十二生肖的文章中提到过这个问题,这里的“电”可以认为是“震”的上半部分,也就是“龙”字的雏形。
至于“震”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看看“震”的本字是什么吧!“震”的本字是“振”,这个“振”字现在的简化字是“震”。再看看“振”的甲骨文是什么样子 上面的三个“辛”就是“震”的字形,下面是“又”,意思是用手握住东西往下按。所以“震”的意思是用手按住物体使其跳动或震动,因此引申为触动、震惊等意思。
而“电”字上面的那些像鱼鳞或贝壳形状的标记就慢慢变成了“龙”的字形。因此“电”“震”“龙”三个字就有了共同的来源——象形文字“震”。 为了进一步确认“震”字是“电”和“龙”的词源,我们再看看战国篆书和古币上面的“震”字吧! 上面的照片来自汉书·律历志》:“太初元年,有星孛于东井,历牵牛。后二十馀日,孛入北斗。十月,北军中侯报,织女星没。明年正月,太史令唐都奏:日月蚀,食甚时,荧惑守北斗。二月,荧惑去北斗七寸馀。三月,荧惑近北河,与北辰、斗、牵牛乱。”这段记载里的许多星辰都出现了,其中就包括“北斗”,说明当时已把“北斗”作为北极星的别名来使用了。我们再看看汉代的“震”字写的什么样子: 这就是“震”字最早的写法了,上面的部分很像一条盘曲的蛇,因而这个字也常常被误认为是一个形声字。其实它不是。这条盘曲的蛇就是“龙”的图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