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是国资企业?
这个定义其实挺难界定的,因为很多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其实都有政府背景的。 通常来说,国企就是由中央政府和各个省政府直接或间接持有股权的企业,这些企业被称为直企或者央企;而地方性企业(包括各种城投)一般都会被认为是地方政府的影子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往往由各级政府直接或间接控股,实际上的决策权往往控制在地方政府手里。
当然,现在有很多公司开始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很多非国有企业加入进来,这种情况下对于国有股的界定就复杂了,因为存在国有产权、国有控股、国有参股这几种情况 比如A企业里面,国有股东持股64%,属于绝对控股,另外几个股东分别是B(30%) C(8%) D(7%)那么根据目前的会计准则,对B和C两个股东的出资如果低于1/2,那么就需要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金,也就是说无论B还是C实际上所持股份虽然都是30%+8%+7%=45%,但是其账面上的价值可能只有50%甚至是更低,这种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一种非常谨慎的做法,可以看成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一种办法。在这种情形下,所谓的“国资”概念就变得比较模糊了。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比如某企业的控制方实际上是另一个企业,而这个控制方的控制方又是国务院或者某个省政府,这样通过层层穿透最终可以认定该企业和上面提到的直企或者央企存在着关联关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该企业属于当地政府控股(比如51%+49%=100%),但是由于控制方的关系,也能被归为央企一类
以上只是从工商注册层面进行解释,其实判断一家企业是否属国资企业还得看实际情况,尤其是混合所有制的改革的大环境下,很多非国有企业参与进来了,那么对这些企业该如何归类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