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土带表什么?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种原始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可以用五行的生克制化来解释。 土在五行当中处于中间位置,是中央之王。为万物之母、生化之源。 土具有阴阳两性,内蕴乾坤,故能生长万物。
《五行大义》说:“土者,阴阳中和之气,充塞宇宙,天地之美也,万物由此出生。” 中医理论常用土来象征人体,如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之中以土居中,五脏之中脾又主运化水谷精微,是人体能量的来源。 中医学还常用土来表示病证,因为中医认为脾胃功能正常,则饮食减少,四支轻灵,百病不生;若脾胃功能失常,饮食减少,四肢乏力,身体虚弱,百病丛生。
中医理论常用“脾胃虚弱”来形容人体的亚健康状态和病变状态。因此有人提出“治不了脾虚,一切都无从谈起(调理体质)!” 可见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当今社会的主导思想。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生理活动呢?答案是肯定的。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也有风、暑、湿、燥、寒更替,还有山川河流、平原高原,而我们人类也是有形之体,是有机体,也应顺应这种自然变化规律。 自然界有山川河流,也有高原盆地,而人体内也是有小山小川的。 高原地区紫外线强烈,所以人们皮肤黑色素细胞多,有利于紫外线吸收减少对深部的伤害;长期生活在海边的人由于海水浴的作用,皮肤不易受损伤而且色泽鲜艳亮丽。 如果让我们现在的都市人回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人状态,肯定有很多不适应。
一是不能适应天然日照的变化——紫外线强度的变化;二是不能适应昼夜规律——睡懒觉或早起无氧运动都很容易伤身体。 所以我们既要尊重自然界的四时变换、昼夜长短,也要尊重人体内的小环境,尽量保持生物钟的稳定,不要人为破坏体内小自然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