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维多利亚港地铁?
泻药! 题主真是不容易,问这个问题还挺难的……因为要找到一张完全符合要求的照片还真不容易。 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个拍摄点,能够俯瞰维多利亚港的地铁站台(最好是可以有天桥或楼梯可以直接下到站台的水平)。
我本人最近刚好去香港旅游了两次,一次是7月16-20日,另一次是8月31日至9月4日。 所以两个时间点,一个夏季,一个秋季。 我住在铜锣湾怡和街,周围有个崇光百货、铜锣湾广场,还有时代广场等等。 先说夏季(7月16-20日),当时我去的时候,下午五六点左右从怡和街步行到对面地铁站,即铜锣湾站/铜锣湾广场站的B出口,大约十分钟时间。到达时,正好看见有人进闸机,于是我跟他一起进入,拍下了这张照片: 从拍摄角度,应该是可以满足题主要求了。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地铁站虽然可以俯瞰维多利亚港,但是有一个问题——这个地铁口并没有直接下楼的通道,想要下去必须经过一条长长的地下过道。而且,由于这个地铁站是通往铜锣湾商场里面的,所以……你懂的。
其次来说秋季(8月31日至9月4日),同样是从怡和街走到对面的铜锣湾地铁站,不过在这次拍照之前,我在附近随便找了一家茶餐厅吃下午茶,因此身材显得有些……走样。 拍完上面的照片后,我又跟着别人进了闸机……不过这次不是去地铁里面,而是去了另一个商场…… 是的,我没有走错。因为香港的地铁系统真是令人眼花缭乱,这一站是通往铜锣湾商场的,下一站可能是尖沙咀的,再下一站又变成了油麻地的,简直搞不清楚。 就这样,我在电梯中上下移动,试图寻找一个可以看到海的位置。终于,在一层的某家服装店门口,我发现了这个可以俯视维多利亚港的角度,高兴坏了,赶紧让店员帮我拍照留念。(顺便吐槽一句,这家商店的招牌英文拼错了……)
于是,基于以上原因,我选出了两张照片来回答你的问题。 一张是将就着满足“地铁”和“维多利亚港”的条件;另一张则是更好的满足了“近景”与“海边”的要求。 如果觉得有用就请点赞关注一波咯^^
维多利亚港,香港的地标,在世界大都会中独一无二。香港岛的群山拱卫和隔海相望的港湾。香港人的住宅大多是高层建筑,即便在市区,朝南或朝北的窗口,也可以将这个港湾尽收眼底。维多利亚港,也是香港精神的符号。
香港岛的地势,南低北高,山岭和丘陵占全岛的3/4面积,居民区和城市建筑大多分布在北面20%的低平区域,人口十分密集,要在此开凿地铁隧道并非易事,它必须从人口和建筑密集区下面通过,因此,必须采用盾构法施工。但香港岛北面地表之下,都是流质的海泥,厚达40-50米,有的地段甚至厚达80米,工程难度很大。而工程界通行的盾构机,是用坚硬的切刀去切削土质,然后吸走渣土,在后面砌筑隧道拱顶。这种机器,在流质海泥的地层里难以正常工作。香港地铁专家为此在盾构上加装了挤压式泥水分离系统,将机器前面切削下来的泥浆抽到分离系统中,将泥沙分离,然后将水压回刀盘前端,冲刷刀刃,润滑开挖面。而分离出来的泥土,由地面运走;分离出来的水经沉淀再用,这样,盾构机就在海泥中顺利向前工作。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的山岭和丘陵,都是花岗岩和片麻岩地貌,在一些地段,坚硬的岩石强度每平方厘米高达1500至3000公斤压力,是普通石料的3倍,刀具磨损十分厉害,刀具更换十分频繁。香港地铁专家在盾构机上还安上了超前钻探设备,随时向前面岩层打钻,并用电视进行观察,以此判断前面是否有溶洞和岩脉,便于调整盾构参数,决定刀具的更换。
尽管施工难度很大,维多利亚港遂道还是如期完成。1977年4月,维多利亚港底的海底隧道掘进贯通,全长1.8公里。整个海底工程,包括两端的通风站、通风斜井和连接坑道,全长3.4公里。工程耗资30亿元港币,历时4年。
隧道掘进打通以后,还必须铺设铁轨及附属设施,安装通风、照明和信号系统。在通风站安装空调和通风设备,这些都需要大型吊装机械,而港湾的水深只有15米,没有大型船的回旋余地。为此,建造了70米长、30米宽的钢沉箱船,吃水只有7米,以此进行吊装作业。
海底隧道修通以后,为保证地铁运行的安全,采用了多种措施:港湾水底的隧道,加筑了3层钢筋混凝土防护层,内层是25厘米厚的钢筋混凝土,中层是15厘米厚的沥青层作为弹性隔绝层,外层是40厘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总厚度达80厘米,相当于大陆上隧道防护层的3-4倍。在通风站设置了防火排烟系统,在隧道内每隔25米安装了消防水管,在每个避险站设置了消火栓,还安装了694个火灾探警器,在车辆上也安装了自动灭火系统。每隔234米设置一个避险站,并用斜道串联,发生事故时,旅客可在3分钟内撤离出隧道。在隧道内,设置一条备用线路,以备一条线路故障时车辆走另一线路。
1979年11月,第一条过海隧道干线投入运营。1980年,第二条过海隧道也开通运行。这两条隧道,成为香港东西交通大动脉,每小时单向客运量高达2万人。每5分钟一班地铁,每列车3节车厢,可容纳800名旅客。地铁每小时速度为50公里,在海底隧道内限速40公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第一条过海大隧道的基础上,香港又修建了东涌线、将军澳线和机场客运专线;扩建了荃湾支线和将军澳支线;还建设了西铁线。地铁线日益延伸与扩展,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大部分地区,都被地铁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