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制度创新?
我来做个大而全的回答,尽量不带个人色彩。 1.党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也是历史必然。人民的选择,不是某个个体或者某些利益团体选择的后果。当然,如果只有党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的国家,而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国家的命运也依旧很难改变(日本极右派曾经试图建立法西斯政权就是明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今天中国的繁荣与富强。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中国人民,而不是属于某个人或某个组织。人大是人民的代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本质上是一种民主的制度设计。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毕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本质上是中国政治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妥协和平衡,也是执政党和在野党、参政党之间的一种民主协商和治理的国家制度安排。它保证了我国民主制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发展。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本质上是对中华多元一体格局的一种制度设计,体现了大国统一条件下维护各少数族群尊严和权利的一种制度体系。它在实践当中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也是一种对基层社会进行民主管理的尝试,它是基于中国特定国情(农村人口占比较大,文化教育水平较低)所做出的一种选择。它既符合了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的实际,也符合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
6.司法制度。依法治国是基本国策。虽然法律制定得怎么样另外一说,但是至少在方向上我们是在朝着依法治国的目标努力的。司法独立也在慢慢的走上正轨。虽然我们距离西方意义上的法治社会还有很远,但毕竟有了方向。
中国经济体制的成功来源于中国的制度创新。从体制内部的自生能力角度来看,这种制度创新包含以下五种类型:
1、家庭承包经营制。该制度创新的主要作用是激发了8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挖掘了农业剩余劳动力,从而为乡镇企业兴起、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和为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剩余劳动力资源。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使之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乡镇企业除了为城市轻工业、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资源外,由于其85%以上是工业和多种产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发展,使中国农村普遍实现了早期产业化。因此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不仅使中国农村保持了社会稳定,而且培育了工业化的初级力量,为中国经济起飞和长期高速增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劳动力流动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和乡镇企业的兴起与快速发展,为中国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所有制之间,率先启动劳动力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使非公有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的机遇。非国有经济由于其就业门槛低和具有分配上的较强激励机制,成为吸纳大量下岗和流动劳动力就业的“减震器”和“稳定器”。因此,劳动力流动与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激活了体制内部创业与竞争活力,培育了体制内外二元经济之间共生互依和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4、双轨制和“两头挤”的“过渡期经济制度”。其作用是调动了体制内外的积极性,不仅为在稳定中推进经济体制转变和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又为发展中国家探索非均衡渐进式改革和经济转型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5、以“放权让利和权、政、企分开”为主要特征的国有企业改革。即在1978~1992年14年间,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实行“两包”、利改税、“两改”等一系列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综合效益逐步得到恢复和改善,从而为“八五”和“九五”时期国有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