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科为什么转型?
1,政策上的需要。 1980年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组织社会力量举办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暂行规定》,明确提出了“鼓励各类企业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参加试验区的工作”,“允许私人投资者进入试验区办厂或从事其它经营”的政策。随后又在1983年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人员创业和实行股份制的若干规定》。两个文件为民间投资高科技企业提供了政策背书。 中国高科即是在这个时期,由中国科学院创办的。一开始作为院办的股份制试点企业,后来成为以科技园区建设为主的上市公司,并担任着“探路者”的角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民营资本进入产业的限制越来越多,直到2014年,完全放开,可见政策对于行业的影响之巨。而早在2006年中国高科就通过资产置换的方式完成了向教育领域的业务转型。
这里需要提到一个人——柳传志。他是中国高科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联想集团、联想控股的第一领导。正是由于他的建议,中国高科放弃原本赚大钱的芯片行业,转而投身教育领域,这为以后联想的成功上市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外部形势的需要。 在21世纪初,国内IT泡沫破裂之后,整个电子元器件行业都陷入了一种低迷的状态。同时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等开始崛起,并不断抢占市场资源。在这样一个外忧内患的大环境下,拥有先发优势的中国高科如果还是坚持原有的技术路线,很可能会被竞争对手迅速打败。及时转型成了必须面对的选择。 而恰好在此时,教育部启动了一个项目——“21世纪人才基地建设工程”。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扶持一批教育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就业服务,同时还能够提供就业对口的岗位。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有政策加持,又正处风口,转不转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转型。好在公司早有准备。2005年,中国高科收购了北京尚博的教育网站群,为其日后进入教育行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6年,中国高科发布公告,宣布将用4.5亿元购买恒升国际持有的世纪开元全部股权。这一次收购不仅改变了中国高科的股价走势,更是彻底改变了企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