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几个月了?
血淤,是中医的一个病机病理术语。它是由于气郁滞或外伤引起血液运行受阻,离经阻络,停积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症。 临床表现有疼痛、肿块、出血等,常兼见发热、口渴、尿少、苔厚腻等症状。 血淤的形成原因与人体的气血运行有关。
《黄帝内经》中说到“人之所有者,血气体备”,说明人体生命活动全靠气血运作来维持;文中又提到“血脉者,中焦之道也”,说明了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产生的营养物质通过经脉和经络的传输,最终输布全身,发挥其营养功效。文中还讲到“血实乃热——热盛则痛”,指出了热邪与血燥可使血液循环阻力增大,易出现血淤现象。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讲,造成人体内环境发生改变,影响机体器官的正常功能和生理活动,进而引发一系列疾病。而内环境的改变,又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层含义。
首先,在器质性方面,临床上常见的原因有内脏下垂(胃下垂、肾下垂等)、不良姿势、腹压增加(便秘、腹水等疾病导致)等因素,使体内静脉回流受阻,组织器官缺血、缺氧、代谢废物排泄障碍,出现功能障碍。
其次,在功能性方面,常见的病因有劳累(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睡眠不足等)、久病(手术后、分娩后、病后体虚等)、六淫侵害(风、寒、暑、湿、燥、火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失调以及房事失当等,导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出现功能紊乱,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上火”。不管是器质性还是功能性,都会导致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发生血淤。 临床治疗血淤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出判断,进行对症治疗。而对于体质虚弱的人,应注重调养,可服用一些补气养血的药物,如人参、黄芪、当归、阿胶、龙眼肉等,同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只有保持体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才能降低疾病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