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哪个县城旅游景点?
龙南关西围、杨村客家围屋 关西围,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以规模之大、工期之长、保存之好而闻名中外,被国家旅游总局授予“中国古建筑明珠”称号和“世界民居建筑十大奇秀之一”之称。 杨村是赣南地区著名的客家人聚集地,素有“小南京”之美誉,这里古宅林立,街道纵横交错,至今仍保留着几百座具有明清风格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由大小不一的方围和圆围组成,方圆有致。其中规模较大的有36栋,最集中的村落共有近百幢建筑物。在众多的围屋中,最壮观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杨村“九曲回环”式的圆寨——富湾楼。 “富湾楼”坐北朝南,占地一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六千一百多平方米。楼分上中下三层,内通外连四百多米长,三百余间房屋,共有厅房168间,天井48个;楼上厅堂还设有瞭望台,可供放哨报警之用。整个围屋布局匀称,疏密得当,结构严谨,独具特色。从空中俯瞰,整座围屋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大船,又似一座城堡,气势非凡。 整座建筑群采用中轴线对称设计方式,平面布局整齐,左右对称,前后贯通,四周设吊脚楼与外围建筑相呼应。整个建筑群由门坪、前院、中厅、后花园等构成一个封闭而又严密的整体,可谓匠心独运。
全南县阳布围龙屋 阳埠位于江西省全南县城东南部27公里处,总面积为12.5平方公里,人口6000余人,是一个典型的纯客家乡镇。该地因出产著名的陶瓷土原料—白泥土而得名。阳埠人利用当地丰富的陶土资源,自唐朝末年在此生产烧制陶瓷。到明末清初之时,陶瓷业逐渐兴盛起来,当时人们就在河岸取土烧窑,沿河建起了众多的小作坊。到了清朝乾隆中期,随着阳埠镇瓷器生产的逐渐兴旺,这里的窑炉已发展到数百口之多,产品畅销江西、广东及长江沿岸各省,形成了以阳埠为中心的瓷区。如今,该镇已发展成为拥有各类陶瓷企业和个体加工户近千家的大型陶瓷生产基地。
宁都东山坝大坝围大龙塘 大龙塘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最大的客家围龙屋,坐落在东韶乡黄竹坳山脚。整个围屋呈椭圆形,周长295米,总面积约l万平方米,共有楼房188间。此围由黄氏族人于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兴工兴建,于同治二年(公1863年)落成。围内有一口半圆形池塘,面积约l亩有余,故称"大龙塘"。
于都梓山里石城围 位于于都县黄麟乡的梓山里,离县城37公里,距于都大桥镇11公里,交通便利。其周围群山怀抱,风景秀丽。这里气候温和,环境舒适,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人文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是观光休闲养生的好地方。石城建于清嘉庆戊辰年(1818年)冬月,竣工于乙亥年(1825年)八月,系黄姓开基祖春荣公所建。历时七年建成,总占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周长二百五十米,有房间三百七十八间,大门朝东北方向。整个围屋依山而建,呈正方形。墙厚1·6米,墙高8米,围顶盖青瓦,围屋内外四周均有围墙,外墙用条石砌筑而成。围屋中央为大禾坪,围内有水塘一口,供人洗衣、淘米、洗菜之用;围屋东南隅有祠堂一栋,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硬山顶,祠内有木刻楹联对仗工整。整座围屋布局严紧有序,错落有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兴国平川堡古城墙 城墙周长8里许,高二丈余,厚丈余,基广三丈许。城上有马道,可登临远眺,极目四方。城外濠沟环绕,宽十余丈,深亦逾丈。平川堡旧为军事重镇,扼赣粤孔道要冲,宋置安怀寨于此。据《兴国县志》记载:“城为明万历三十五年陈良策率民筑,崇祯十年知县张凤翔增葺之。”清康熙年间,知县王毓恩又重修。民国时期又先后修复,至解放时尚存较完整的一段城垣,长约800余米,高5米,厚6米左右。现仍保持原貌,城墙砖块平整光洁,排列规整,城垛、炮台、城门一应俱全,雄伟壮观,是我国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城墙之一。
会昌西江镇文昌塔 西江镇的文昌阁又叫文昌塔,坐落在西江墟西北角,塔高34.8米,共九层八角。塔身逐层收缩,底层直径最长,向上渐短。塔的外壁上雕刻着花卉、人物等各种图案。各层的八个角上,都竖立着铁铸宝塔尖,远远望去,像一朵盛开的莲花。登上文昌塔顶,可以俯瞰西江全景:西江公路像一条银带,蜿蜒地穿过田野,一直延伸到远方,西江大坝像一道绿色的屏障横卧在江面上,西江大桥像一条巨龙横跨江上……
南康朱坊乡凤山村凤岗围 南康凤岗镇围屋被称为客家建筑的“博物馆”。这一组客家围屋,既体现汉族传统建筑文化精髓,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艺术创造精神,是一处难得的民俗文物遗产。在南康市凤岗镇,坐落着一个古老村庄———凤山村。这个只有两百多户人家的村子四面环山,中间有一个开阔之地,村中的两条小溪在此交汇形成一个小湖泊。村庄就依湖而建设。
龙南南武当景区 天露山海拔1117米,与广东第一峰天平山遥遥相望,是赣粤边界的第一高峰。山中林木繁茂、云雾缭绕、山花烂漫,自然生态优良。天露山因主峰顶有“天露”而得名,相传仙女“碧花仙子”常在这里沐浴所以天露山峰四季如春、白云缭绕,山上还有“天池”和“仙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