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精神是什么?
发于内心而不自知的荣誉感。 可能来自天性,我从小在镇上长大,镇上的孩子都有很强的“荣誉感”,我们两个学校每年打篮球比赛,那个场面真是振奋人心,每个队员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拼命。有时候别的学校的队员摔伤了,我们还跑过去探望,真是纯洁的友谊。(别问我为什么总是打篮球的时候....) 这种“荣誉感”可能是源于对自己所在群体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吧。比如我看到一个球打得很漂亮就会说“嘿,这是我朋友打的”这种话,虽然别人并不认识我说的“他/她”是谁。
而到了大学,接触了更多群体之后,我发现这种“荣誉感”并没有随之而去,只是被隐藏了起来。但是只要有机会它还是会跳出来,就像那次比赛输了以后同学间互不理睬,然后某个课间突然一起起立鼓掌,为的是给教练看我们的士气,尽管教练已经不在座位上了…… 而现在这种“荣誉感”已经被深深地埋在心底。因为知世故而不世故是成长吧!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美国橄榄球赛的,其中说到运动员们在面对巨大压力的情况下表现出的非凡的意志力与团结的精神令人十分震惊,运动员们很多都是在自己的队伍落后或者比分接近时发挥最大潜力,他们的喊叫声、奔跑状态能够让人热血沸腾。 我想那是一种属于拼搏者的荣誉吧!
艰苦奋斗的精神。
自1952年参加第19届世乒赛以来,我国几代乒乓球运动员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发扬“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革命精神,顽强拼搏,奋发图强,为国争光,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中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顽强拚搏,为我国夺取了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他写的“人生能有几回博,此时不博待何时”,已成为激励人们奋力拚搏的座右铭。我国几代乒乓球运动员在无数场战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在乒乓战场上的体现。
创新求实的作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乒乓球工作者和运动员在总结长期斗争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乒乓球运动的规律进行了更加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冲破了禁区,敢于实践,勇于奉献,在训练及比赛中扬长避短,大胆改革。他们从研究乒乓球“小球转大球”的规律入手,提出了以近台快攻为主的打法和“以我为主,人球合一,攻我所长,击敌所短”的克敌制胜的战略方针,从实战出发,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和从我特点出发进行训练等,都是乒乓工作者对乒乓球训练比赛规律作出的符合实际和科学的概括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