苙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苙”字,读lì ,繁体字写作“苙”。《广韵》音里。 五笔86&98:AGUW, 仓颉:THRML,郑码:DKMK,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172。 “苙”是指一种草,也叫“菇芋”、“草芋”、“芋艿”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肥大而茎杆矮小,叶子圆大而厚,叶柄粗壮,开淡黄色花;块状根茎可以吃,也可以入药。其根部像地瓜一样埋在土里,又称“地薯”或“甘薯”。
“苙”字在古代指养兔的地方——兔舍。《礼记·曲礼下》有“凡祭宗庙之礼……凡献禽兽鱼鳖,先奠后尝。”郑玄注:“小牢所祭,牲用犊,豕,羊,家鸡也。”孔颖达疏:“按《月令》仲春祭祀门神曰‘肥牡,祠用牡’者,谓此门神祀典,牲用雄豕为肥。仲夏用牝羊。季秋享先妣用母彘,又享先祖用少牢。”可见古人祭祀用的牲畜是分公母、分季节的。这跟我们今天祭祖用鸡用鸭大有不同。那么为什么用“豭”( jiā)而不是“豭”( gà)呢?这因为古代祭祀用的动物必须是在生的,不能是死的(不祥)。所以是“豭”,这个“豭”字今天已经不用了。
古人把养兔子(猎兔)的地方叫做“兔罝( jū)”,在野外设置的捕兔器叫“兔罝( jì)”。古文中这两个“罝”字常常通假使用。《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有“野有死麕,白茅包之。素丝萦之,君子之辞。”说的就是用白白嫩嫩的棉花裹着漂亮丝带,献给英俊的王子。全诗洋溢着青春气息和浪漫情调,真是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