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息为何中国降准?
1、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再警告,中国经济面临着一定的下行压力,今年可能萎缩; 2、疫情之后世界各国大放水,美国作为世界经济霸主,带头减债,实际上对其他国家也是施压,要他们共同减债,否则将实施制裁(美国现在最大的战略就是“联盟”,包括联合日韩加大施压朝鲜,联合沙特加大施压伊朗); 3、美国的债券收益率很低了,美联储加息空间有限,所以为了压低国债收益率,只好先减少购买量,市场已经预期到加息的紧迫性,于是收益率上升,现在美联储不得不再次降息以刺激经济发展;
4、中国现在的状况是,出口受到贸易战和疫情的双重打击,投资效率较低且空间有限,消费又受制于房价、教育、医疗、社保等诸多因素,难以完全释放潜力,货币政策工具空间不大(央行资产负债表基本停滞),财政政策空间也不大(地方债务风险、财政盈余风险),因此降准是唯一可以考虑的办法了——当然还有降息,但是降息对于房地产等融资渠道的刺激效果有限,而且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剧;
5、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09万亿美元,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美国第一,但外汇储备结构恶化),如果继续升值会进一步挤压出口,同时也会让外资流出,因此贬值有利于出口,但会影响外资进入(尤其是美债价格的变化)。
6、中国的社会融资成本也处于全球低位,这跟宏观杠杆率攀升有关(政府、企业、居民三大杠杆率叠加在78%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0%以下,发展中国家一般也在50%以上),也跟金融监管持续加强有关,P2P、现金贷、交易所清理整顿等等使非法融资成本抬升,合法融资的成本下降,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提升利润。
降准是扩大内需需要,加息是压缩内需需要
一个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了稳定经济,让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而采取的货币政策,一个是美国正面临高通胀下,缩表提速加息抑制总需求,压缩过热经济而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前者是经济偏冷而实施的松货币,后者是经济过热下实施的紧货币,所以美国加息中国降准没有必然联系,两者互不影响。
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处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加上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尤其是今年以来,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影响持续,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实施降准为给实体经济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刺激企业扩大生产,居民增加消费投资,达到拉动内需稳增长的目的。
美国通胀高烧不退,2021年平均通胀率为4.7%,达到了3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今年3月份的通胀率达到8.5%,为40年来的新高。物价像脱缰野马,挣脱了缰绳,有脱缰趋势,主要是美国为了应对疫情给居民发钱,加上超发货币零利息推动,还有战争搅动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供求,价格大涨,推动美国物价上涨。
要达到2%左右的通胀目标,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要实施多次加息,提高利率收紧银根,从而降低社会总需求,特别是过度消费抑制物价上涨,所以加息是被高通胀倒逼的,加息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中美货币政策选择是实现各自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要求的需要,尽管中美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上不同,货币政策取向、节奏和力度不同,甚至货币政策操作背道而驰,互相矛盾,背离甚至冲突,由于两国经济金融实力比较悬殊,加上我国较好的宏观审慎管理,资本管制和汇率制度改革,不会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带来大的冲击,而且美国加息也为我国保持合理充裕流动性争取了时间,因为我国可以利用美国加息前加息真空时间,为我国经济稳增长保驾护航。
我国货币政策依然以我为主,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升的操作总基调,不会跟随美国调整货币政策,当然美联储持续加息,会使我国保持合理充裕流动性有所收紧,资金成本也会有所抬升,尤其是我国资本市场可能会有所波动,出现一定震荡,影响股市、汇市和债市稳定,尤其是会加大跨境资本外流,影响我国金融稳定。
当然我国要利用美联储加息前的窗口期,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流动性投放,为经济稳步恢复创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助力我国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所以在美国加息背景下,我国有实施降准空间和必要性,当然我国可以通过降准置换到期的MLF,尤其是置换利率较高的MLF,降低银行体系资金成本,也有利于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达到让利实体经济目的。因为我国存款准备金率高于发达国家,而且我国去年两次降准,每次0.5个百分点,释放资金2.2万亿元,但两次降准后,存款准备金率依然高达8.1%。尤其是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不足1%,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我国有实施降准空间。
我国央行在利用美联储利率调整窗口期,实施降准释放流动性,助力于经济稳定运行的同时,我国要加强资本管制,加强对跨境资本的监测,防范资本大进大出冲击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因为资本无国界,是逐利的,在利率存在较大利差下,会加速资本外流,冲击我国金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