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五行属相?
这个问题,我去年答过一次,但现在看了觉得有点拿不出手了,于是决定重新写一份中二的答案。 说起这个“五行”的概念,就要从《黄帝内经》说起了(因为黄帝内经中提到这个“五行”的概念最多)。 先给大家看看《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的原文: “夫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朝换代,成变化行;其行不止,如环无端。” 这个“五行”其实就指五种物质,但它们可不是指现在科学所说的物质! 这里提到“成变化行”,其实就指这五个东西的循环往复,生克制化。其中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一个循环。而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是克火的。所以是相克。
这个理论,在汉代的著作里就有提到了,比如王充的《论衡·物势篇》: “寅者,木也。卯者,木之旺气也。木生火,故寅卯为火。辰者,土也。巳者,土之余气也。土生子,故辰巳属金。午者,火也。未者,火之余气也。火生土,故午未属土。申者,金也。酉者,金的旺气也。金生水,故申酉属水。戌者,土也。亥者,土之旺气也。土宜稼穑(种植谷物),故戌亥属木。子者,水也。丑者,水之余气也。水居阴位,故子丑属阴。” 这跟现代科学的概念完全无关,但这里的“五行”却与我们今天说的“五行”完全对应上——金、木、水、火、土。
那这个“五行”是如何起源的呢?据说这是古代中国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得出来的结果。比如“木”,它具有生发、条达的特点,类似春天万物始生的特点,因此被作为春季的标志。又比如“火”,具有炎上、向上的特点,类似于夏天万物茂盛的特点,因而成为夏季的标志。再如“土”,具有承载、受纳的特性,类似长夏万物茂盛但又不得不过分的特点,因而成为长夏的代表。 所以啊,这个“五行”其实就是古人通过直观的经验认知总结出来的一种系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