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什么菜?
上海本地家常菜其实很难有标准答案,什么四喜丸子、糖醋排骨、宫爆鸡丁、红烧狮子头……全国大多数地区有做这些菜的习惯,说不上是上海独有的。要说真正典型的“本帮”菜肴,那倒是有一些。
1.腌笃鲜 这是沪上最具代表性的特色菜之一,也叫腌笃瘟(音)。每年立春后,家家户户会把新鲜竹笋和五花肉一起腌制起来,做这道菜的原材料其实是春天里的东西,但制作过程却得花上十天半个月。
把切好的五花肉用酱油腌制一天一夜后,下锅油炸至金黄色,再把炸好的肉块和新鲜的笋块一同放入陶制砂罐中,加上水慢炖几个小时,等到汤汁浓郁、肉酥笋烂,就可以吃了。
这道菜的特点是用砂锅文火慢慢炖出来的,所以味道是很鲜很甜的,咸香中带着一丝丝甜味,让人吃的时候感觉很满足。不过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春天也会有人专门去市场上买刚挖的嫩笋来烹饪,这样制作的腌笃鲜反倒少了那份特有的风味。
2.咸菜炒毛豆 看起来非常普通的蔬菜小炒菜,却是上海人春夏季常吃的一道家常小菜。取新鲜鲜嫩的芥菜梗(也有用雪里蕻做的)用冷水泡软,挤干水分后切成碎末;煮好一锅毛豆,把煮熟的毛豆剥去皮,与切成块的泡菜(酸菜)混合搅拌,再加入盐、生抽、鸡精调味,最后拌入适量香醋,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下饭菜就做好了。
3.油焖大虾 现在到了小龙虾横行的时候,油焖大虾似乎成了季节限定的佳肴。不过我小时候吃的油闷大虾可是实实在在用明虾做的——青葱、大蒜切末,辣椒切段,和洗净剔出虾线的明虾一起下锅爆炒,再加料酒、白糖、生抽和少许老抽调色,等到所有食材入味,汤汁收干就可以捞出来了。这样制作出来油焖大虾口味偏甜,而且肉质也很嫩。
4.草头圈子 “圈子”是指猪大肠,上海人习惯将肥肠叫做圈子。草头就是蒲公英,清明前后采摘刚从地下探出头来的嫩蒲公英,用豆腐、蒜泥调拌成凉碟食用,或是用猪油、酱油、白糖烹熟,都别有风味。而草头圈子就是用香油和食盐把一圈圈肥肠炸得酥脆焦黄后,再和鲜嫩的蒲公英拌在一起,吃起来脆而爽口,别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