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增发股票时间好吗?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在符合法定条件下申请增发新股是公司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从理论上说,公开发行股票的门槛较高,但定向增发的程序明显要简单得多,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选择发行方式时会选择向特定对象筹集资金而非IPO上市。 那么,为什么很多企业愿意以定向增发的形式进行融资呢?这主要是由定向增发的特点决定的。首先,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或者大股东,这些投资者的投资目的相对明确,即追求资产增值和股利或分红收入;其次,募集资金数额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确定(不超过新增股份的20%),而且由于是企业直接面对少数特定的投资者进行募集,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比较低,这样既避免了发行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又节省了企业用于发行和宣传等方面的费用支出;最后,因为主要面向特定对象的私募融资行为,因此不需要按照公开募集证券的方式履行相关监管审批手续以及进行信息披露,从而大大简化了发行手续,加快了融资进程。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既然定向增发有这么多优点,那它是否就没有什么缺点了呢?当然不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定向增发也不例外。 首先是“圈钱”之嫌,虽然相对于公开招股来讲定向增发的门槛较低,但是定向增发的实际定价却往往远远高于市场估值水平,且募集资金主要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甚至偿还银行贷款等,这种不合理的定价不仅使股价出现较大波动,损害了其他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使得定向发行的信用基础受到动摇。
其次是流动性风险,尽管定向增发的投资者主要为金融机构及大型企业集团,但他们毕竟不是普通的小散户,其资金需求并不一定要通过出售手中的股份来满足,一旦遇到资金周转等问题,他们往往会毫不犹豫地抛售手中持有的股份以换取现金;更何况目前很多券商都拥有自己的资产管理业务部门,它们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会出售客户委托管理的股票,这就使定向增发的股票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不足,股价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支撑。 最后是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改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那它在市场上就难以立足,也就无法给投资者带来预期的回报,最终会使定向增发的目的落空。
定向增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要,但它也并非十全十美,只有将增发价格定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上,并切实关注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才能使定向增发的积极作用最大化,同时也使参与该活动的各方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