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木需要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好简单,答起来也复杂了些——因为要讲清楚“需要”这个概念是很复杂的! 先说说大家熟悉的物质需要的满足吧(虽然这里讨论的是精神需要,但是物质和精神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 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资料有六大类:食物、衣着、住房、日用品、交通和通讯工具以及娱乐用品等,这六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都涉及到五个基本要素,即能源、原料和生产资料;劳动对象或产品对象化。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这五要素的规模随着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需要状况而变化着。当人们以自然界的物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只要能够获取这些自然界物料的劳动消耗就可以称为“消耗”。然而,人们在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中,还必须对一定的劳动力资源进行耗费,这种劳动力作为活的人体力量不同于自然界的物料,具有能的属性并具有主观能动性,它不仅能创造出新的物质价值,还可以创造出人的精神价值。所以,人们在进行任何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的时候都必须付出这样两种形式的代价:一是自然的代价;二是人的劳动的代价。这就是说,无论怎样简化生产过程的程序,总需要花费一定量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而且这两项支出在整个生产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增大。如果某种物资的消费量增加过快或过猛的话,就会导致该物资的供给不足,从而引起物价上涨和资源紧张的局面……这是经济学家和政府都在竭力想解决的问题呀。
再来说说精神的满足 除了物质生活之外的另一部分就是精神生活了,这里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文化科技生活的需要,其中包括学习科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的需要及发展各种文化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社会交往的需要. 在精神生活中,文化科技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教育和自身的学习来实现的。因此教育对人的素质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仅传授给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和人格感染来塑造人的人格品质和完善人格结构。学校教育对人成长的作用是其它一切方法无法替代的。 而自身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过程则是对自己原有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与现实的关系,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结构和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在社会交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多元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少,越来越趋于孤立状态,因而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冷漠和对立,甚至出现了“异化”的现象。
最后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每天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的包围:从早上的闹钟声到大街上汽车的鸣笛声、到电视新闻、电影广告以及各种信息传播的轰炸声…声音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些声音有的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有的是对身心有害的。对于前者我们要努力吸收,而对于后者则要尽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