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的五行属什么?

晁先月晁先月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书中对“太”的解释是: 《说文》:大也; 《尔雅·释诂下》:大,甚也; 徐锴曰:"凡言大者,皆出於此义"; 大,尊也:故大子为大;

《国语.楚语上》:“夫以不仁人之子,而承天下之大宝,……是以天下失之,故曰失德。”韦昭注:"大宝,君位也。" 太:大者也,故从大: 从太者,人在一之上,法天而无己焉,则与物同,可以为大矣。——张舜徽说文解学疏证卷三 按:“太”本为“大”古文。周初金文多作“”(西周早期铭文)、“”等字,如《毛公鼎》有“大命”句。春秋时多作“太”或“大”,战国时多以“太”为正体。秦汉以来文字逐渐统一,“太”成为唯一的正体。

由上面的解释可知,太最早的意思是比一般的大一点点的意思。但后世的许多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结果,因此必须区别看待。 “太”字的甲骨文中就有。其形像一根拐杖,或者一把斧头。这个形状在甲骨文中经常作为动词使用,表示拿着斧头的动作和扛着木杖的动作。根据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里的意思是手持的东西相对于一般人来说比较特殊的意思。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它最早的意义应该是“异于常人的特殊的人或事物”的意思。 那么,这种特殊的意义是怎么引申到“最”的含义上去的呢?我们看金文中的几个例子:

1、(小篆) 2、(马王堆汉墓帛书简牍乙本《老子》甲篇) 3、 (汉碑刻石) 4、(北魏时期石刻) 5、(唐碑刻) 根据这几个字形来看,“太”是由“人+一大”构成的字形,也就是说,这个字形最初表示的是一个人的身体部位特别大。由此可以推知,它的含义就是指一个人身体的某个部分特别大,或者说这个人特别高大。因为古代身高对于人来说是比较重要的指标之一,所以从这里开始引申出了“最大”的意思了。但是这里所说的最大的还是指人的身体的高度来论定谁是最大的。

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对于形体大小的概念已经不再局限于人体的某些部位的大小方面了,而是转而扩大到其他事物的形态大小上了。于是,人们的思维中出现了“最大”这一抽象的概念。同时,由于当时封建思想的影响,人们喜欢把帝王比作是天下的主宰,因此把皇帝称为天子,也就是天的儿子之意。为了表现帝皇的地位尊崇无比,就把天上的东西都拿来比喻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天下的最大都拿来形容皇室的气派,因此才有了“太大”“太上皇”“太后”等等词语的出现。

其实,这些词语最初的含义都只是形容某物的体积很大而已,并没有后来那些额外的含义在里面。比如老子本来只是一位得道的高人,并不是天帝的儿子什么的,只是因为这个名字跟“太上皇”相似才引申成了天帝儿子的含义的。 再举个例子: 尧是“高”的古字,从“高”得“太”。禹即“夏”的古字,从“夏”得“太”。 虞舜名重华,从重得“太华”;文王名姬昌,从昌得“太”。 武王名发,从发得“太发”;成王名诵,从声得“太诵”。

周公名旦,从旦得“太旦”。管仲名夷吾,从夷得“太夷”。孔子名丘,从丘得“太原”。墨子名翟,从翟得“太翟”。 孟子名轲,从可得“太行”。 庄周名周,从周得“周”。孙武名膑,从膑得“太膑”; 屈原姓芈,从芈得“天水”;韩非名韩非,从非得“太非”。李斯名斯,从斯得“天山”。

司马迁名迁,从迁得“泰山”。东方朔名朔,从朔得“朔方”。杨雄字子云,从得“云南”;班固字孟坚,从孟得“昆仑”。 张衡字平子,从平得“平原”(山东); 马融字孝熙,从孝得“河北”。 王甫字叔和,从和得“河南";范晔字蔚宗,从蔚得“山西”。谢灵运字灵运,从灵得“江苏”。顾况字逋翁,从逋得“浙江”。刘禹锡字梦得,从梦得“甘肃”。白居易字乐天,从乐于“四川';柳宗元字子厚,从得柳州”;杜牧字牧之,从牧得扬州”;李商隐字义山,从得“山南”;“宋祁字子京”,自“京师”。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从得眉山,黄庭坚字鲁直,从得豫章”,秦观字少游,从得黄山”; 蔡襄字君谟,从得泉州”。

苏辙字子由,从得州”陆游字务观,从观得“浙江"'辛弃疾字幼安,从安得山东"王安石字介甫,从他得荆”陈师道字无已,从得“停止"'。

优质答主

在古书《五音集韵》里,“太”字写作“大”;而在现代简体字中,则改为“大”。 在古代,“天”、“地”和“人”都是形声字,其中的“天”,“地”中的“大”(太)都属“大”部字,而“天”字的声符是“大”,读tiān ;“地”字则是以形作为声符,读dì “人”的字形为rén,其读音也作rén。

到了后来,汉字简化时,把一部分繁体汉字的字形简化了,比如“太”字里的“天”就简化成“大”,但保留了它的发音。又因为“大”字有众多义项,所以人们用“大”来取代“太”字的多重读音。这样就把“大”作为“太”的本字了,并且沿用至今。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