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何梁何利?
“2016年度何梁何利奖”于2017年5月4日在北京揭晓,8项自然科学奖、7项科技进步奖和8项技术发明奖揭晓,其中获得提名奖的自然科学家和技术发明奖各39项;获得二等奖的科学技术进步奖55项。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刘道新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郭继昌研究员分别获得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
“何梁何利基金”每年授予取得杰出成就的中国科技工作者,以鼓励他们继续创新进取、再创佳绩,每年颁发奖项数量不超过100个,被业内称为中国科技界的“奥斯卡”。今年的获得者来自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各个领域。
据主办方介绍,今年共有155个项目提名,经过初评、复评和决选,最终产生获奖项目90项。这些成果代表了过去一年里中国科技界的最高水平。 在自然科学奖方面,来自清华大学的刘道新教授因其在结构可靠性与抗震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创新,获得了该奖项;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朱道本院士团队因在超分辨光刻技领域的创新,获得另一奖项。
获得提名的还有南方科技大学的邓思嘉教授及其团队等。 获得提名奖的自然科学类项目还包括:南京信息大学周成虎教授团队的地球探测研究,北京大学王坚院士团队的高性能计算芯片设计,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蒋毅教授团队的纳米生物诊断及治疗研究,南京大学张苏军教授的分子传感研究,以及浙江大学姚建铨教授的光学薄膜技术和光子晶体器件的研究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程等高校均有项目获得提名。
在技术发明奖方面,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马远良教授因其发明的大口径非球面光学零件精密超精密制造技术,获得了该奖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金涛高级工程师及其团队研发的某型机发射装置,也获得了该奖项。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的杨志荣教授和其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冯雪娇副教授等获得的提名奖也在社会广泛引发关注。 杨志荣及其团队研发了热轧工艺新技术,使国内不锈钢宽厚板的生产能力提高近50%,解决了超高强度钢和高磁性材料等难加工材料的批量化生产难题;冯雪娇的团队则开发了高性能高温气动热传感器及其应用,实现了对高温气流中颗粒物质特征的高效测量。
获得提名奖的技术发明类成果还包括:一种超高纯金属铬的制备方法,一种耐高温结构陶瓷的制造及应用,一种用于大型工程结构的实时无损检测系统,一种深潜水机器人,一种大流量脉冲气体分离装置等。 与往年一样,在公布的获奖项目中,有不少是当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在国内率先提出关键性技术的成果。这些专利技术在获得专利权后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和应用,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