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能代表什么生肖?
龙 中国古代最富奇幻色彩的神话传说莫过于龙的传说了,“龙”的形象最早出现在汉代画像石中;到了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龙”的形象已经相当完备了。 在汉代画像石的出土地点山东沂南北寨汉墓中发现过一幅描绘“白虎通德图”的画象石刻,现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中。这幅画象石宽33厘米、高209厘米,画面上左端刻着四只形态各异的狮子,中部的两只狮子体态丰满、气势雄伟、造型优美,显然是象征“文武”二狮的图腾形象。在它们身上披挂着由两条上卷的蛟龙组成的图案。右部两只身材瘦削的猛兽,头上的角非常细长,显然就是“獬豸”的象征。整个画面线条流畅,比例和谐。
这幅图画被收录在1965年出版的《中国名画集》中,并有详细的图片说明。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幅图中,四只不同形象的狮子,被分别赋予了不同的性格特征:中间的两只是雌性,象征“仁”;左边的是雄狮,象征“礼”;右边的是雌狮,象征“智”。 而“信”这一品质,由于在图像中所占的位置和造型与“仁”几乎一样,所以很难区分到底哪只是“信”的象征。 这种用动物形象来象征“五德”(也就是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并且用颜色来表示“德”的配属关系,是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文化观念。
《白虎通·五行篇》中是这样解释这个问题的: “谓五色者何?东方青色为木,主生,其色青;南方赤色为火,主长,其色红;西方白色为金,主收,其色白;北方黑色为水,主伏,其色黑;中央黄色为土,主尊,其色黄。故曰‘五色’也。” 根据这种理论,每个朝代的服饰都用一种代表该朝颜色的吉祥禽兽做象征。周代是赤色的鸟,秦代的乌鹊,汉代的白雀,晋代的青鸟,唐代的红鹤,宋代的丹凤等等,都是具有文化意义的吉祥之物。至于为什么选择这些吉祥之物的理由,也是一清二楚。
例如晋代文学家干宝所著的《周易新义》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今国家承百王之季,应符运而建国。……且唐受命而后,赤鸟衔书,群臣颂德。”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现在的国家继承自亡秦之后,此时正逢上天赐予祥瑞之时,因此应该大振纲纪,发扬国威。而代表国家的红色,正是来自于自然界真正的红色物质——血。所以,为了国家的兴盛,就应该像使用血液一样,使出浑身解数,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