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缺木怎么回事?
这是古代人认为人类生命活动受自然界的影响而进行的粗浅总结,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玄乎。 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划分的五行的依据。 木—树木,春天发芽生长; 火—太阳,夏天照射旺盛; 土—大地,长夏滋养万物; 金—金属,秋天肃杀收敛; 水—冰雪,冬天蕴育生机。 从这里可以看出,五行中每一行都代表了自然界的五种现象。 但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并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有深意的—— 春季万物复苏,正是阳气上升的时候,古人将具有向上生长,代表生命的力量称为“木”; 夏季酷热,而太阳就是夏季的代言人,火热的太阳犹如烈火一样燃烧着,这代表的就是“火”; 长夏即夏季的一半,从立秋开始到白露结束,天气不再像夏季那样由阳盛转为阴盛,而是处于阴阳逐渐平衡的状态,这就像大自然在夏季收获之后,需要辛勤耕耘,为秋季的丰收打基础,所以土是在长夏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而金则是秋季的象征,“秋高气爽”,天空高远,空气透明,阳光也是最明亮的;水在冬季孕育,而冰封雪飘,万物沉寂,正是水结为冰的过程。 所以你看,五行中的每一个字都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现象。 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五脏六腑,五官四肢,都是自然界物质的存在形态。 古人就根据五行与人体的对应关系来治病养生。 除了用五行配五脏(心肝脾肺肾)之外,还常用五行配五官,如金有声,木有意,火有目,水有耳,土有口。 用这样的方法治病养生,原理也很简单。
如果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就可以寻找与之相对应的自然界现象给予调节。 例如,睡眠不好——火不足; 腹泻——土不够; 口干舌燥——水太少; 抑郁——金不行…… 然后就需要借助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调节了。 如果睡眠不好,中医认为可能是心火太旺,这时可以采取水生火的办法来调理,比如多饮水,少食辛辣之物。
当然,这样做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也并非所有的不适都能用五行来解释。 但是,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不是西医能够替代的。 其实,用五行的方法来养生,最重要的是保持阴阳的平衡。
《黄帝内经》就指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所以说,掌握了五行生克的原则,就能够做到顺其自然,天人合一,健康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