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什么生肖成为过去?
子鼠,丑牛 ,寅虎,卯兔,辰龙,巳蛇,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二个地支对应的动物。
其中子鼠丑牛对应的是23点-1点; 寅虎卯兔对应的是3-5点; 辰龙巳蛇对应的是5-7点; 午马未羊对应的是7-9点; 申猴酉鸡对应的是9-11点; 戌狗亥猪对应的是11-13点。 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每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古人根据一天的时间变化把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一刻相当于现在的十五分钟。也就是说每一个时辰被分成八份,每份时间相当于现在的十五分钟,子时初一刻、二刻等等以此类推。
而每一天的开始就是从夜半子时开始的。所以第一天的开始从子时的初一刻开始,当天即将结束的时候则是亥猪的末九点。第二天的开始是在子时的二刻,如此类推.... 这样算起来,每天只有九个时辰,不到今天的一半时间,人们把这种过去的时间叫做“大时”。
“大时”又分为“上大时”和“下大时”,“上大时”为今之上午9—11时,“下大时”为下午13—15时。 那么,“大时”的十二个生肖如何排布呢? 首先,“上大时”的六个小时里老鼠和牛两个属相各占三个时辰,也就是说在“上大时”这两个属相各占据了四个位置,而其他十个属相均只能占据一个位置。当“上大时”结束时,老鼠与牛会先后排在第一位,以此类推… 那么,“下大时”六个小时的十二个生肖又会怎样排列呢? 根据以上推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在“下大时”,老鼠和牛依旧各自占据着三小时的第一个位置,但在此之后它们的顺序发生了颠倒,随后是属虎…… 就这样,子鼠、丑牛作为第一天的开头,它们分别成为了第一天最后一个属相,也就是所谓的“成为过去”。
十二生肖中属鸡的属相,成为过去。十二生肖的鸡,指的是日常的家鸡,它是人类饲养最普遍的禽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语境中,“鸡”承载着中国的农耕文明,它吉祥、忠厚、守信、正义,是勤劳、善良、进取的象征,成为中国人崇拜的精神图腾。
“鸡”字由来:
小篆的“鸡”字,上边是“鸟”字,表示鸡的形体,下边是四点底,这四点,是“奚”的假借字,“奚”是声符,在上古汉语里,与“鸡”字发音很像。繁体字的“鸡”,保留了声符“奚”字。简体字去掉了“奚”,只保留四点。
十二辰中的“酉”字,指的是八月,按着《尔雅.释天》的记载,岁阴在酉位,“酉”字通“龋”字,就是鸡鸣的时候,酉时对应的十二地支“申”,申是“伸”的本字,也就是鸡伸颈打鸣的时刻,所以“酉”成为十二生肖鸡的代称,它就是十二地支的酉,所以鸡对应的十二地支为“酉”。
鸡为何成为生肖:
十二生肖中选择的是家鸡,没有鸡冠的野鸡被排除在外,可见十二生肖来自于人类驯化动物的农业文明,而不是原始的狩猎文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养殖鸡的先例了,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磁山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湖北龙山遗址,都发现过鸡的标本。
《周易》记载,“鸡”字与“德”字连用,鸡德就成为吉祥的象征。《说苑》记载,孔子对弟子颜回说:“德行有象,颜色不夺,八解之淑,非鸡子不雄;八正之度,非鸡子不平。”认为鸡是诚实的动物。
鸡是早起的动物,古人很看重鸡的起得早,把它看成是具有勇气、活力的象征。韩愈说:“鸡虽有鸣者,已类伏市鸡。”
《玉烛宝典》中也有记载:“鸡鸣在辰者,十二时中,夜尽昼回,阳气最高……其气极壮,能群,故鸣也。”认为鸡鸣之时,正是昼夜轮转、阴消阳长极盛,夜鬼遁逃之时,鸡鸣是壮阳亢进、引吭高歌、发号施令的勇气象征。
鸡冠很像戴帽子的人,古人把鸡当作神禽,冠上加冠称为“文德”,所以有文德鸡、德禽的说法。《韩诗外传》记有“守信夜鸣”之事:“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博距者,武也;敌敢斗者,勇也;见食呼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
鸡是吉祥鸟,有驱鬼辟邪的法力。秦代出现的辟邪物“鸡符”、汉代的“鸡鸣枕”“鸡心佩”“鸡血咒”均为驱邪之物。《山堂肆考》中记有一传说:玉皇大帝见到天下有鬼,派鸡下界除鬼,让鸡报晓。鬼不能见鸡,鸡叫便逃走。鸡飞过东海,落入水中,鸡叫“咯咯”,所以有“咯咯落海”之说。
古代的皇帝,被尊称为“天子”,帝王的颜色为“玄黄”,鸡的颜色是“五色”羽,所以帝王把鸡作为“神物”,用五色鸡来祭社稷。后来在民间,从养鸡、吃鸡、鸡的习性特点中,生发出各种吉祥话来,从“鸡”字中引申出一系列的褒义词,使鸡成为最吉祥的禽类。
十二生肖的鸡,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农耕文化、图腾文化和吉祥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