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在五行属什么?
“奋”字,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 “奋,蒲卢切。手战也、振扬。从手,凡声。一曰武。” 这里对“奋”字的解释,有三个重点。
第一,“奋”就是“手战”的意思,也就是动手打架的意思; 第二,“奋”的意思是“振扬”——这个意思最接近现代汉语的“奋”字的意思; 第三,“奋”还有“振奋”“奋发”的意思——这就是后来增补的意思了,因为不符合古人造字的习惯(古文字学者一般认为“奋”的“奋起”“奋发”之义是後世增补的)。 所以,从字形上看,“奋”字很像一只手握着一根棍子,表示“手持武器参加战斗”的意思。
《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说:“凡军,欲其多力而益盛。”(《公羊传》的解释和《春秋》原文有些出入,可能出自後人注疏)军队打仗要越壮大越好,这正符合“奋”字本义的涵义。 所以,“奋”是武行的文字表达,属于“行”的一部分。古人把“五礼”中的“宾礼”和“军礼”合在一起,称之为“军宾之仪”(《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掌奉祀,以褒有德,帅诸侯祭祀,享宴劳勋。”郑玄注:“劳勋,劳功臣,与王同酒食。”)这正对应了“勇”和“强”。
古人说:“勇者,气也。”“强者,力也。”“气”和“力”都是“身之力”(体力)的表现,所以,“奋勇”的意思很接近现在的“拼命”。 另外需要说的是,“奋”字除了指人类作战,还指鸟兽搏杀,即现代汉语的“搏斗”“奋争”等词,这一点跟“斗”类似。所以,“奋”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