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时是五行属什么?
“五音”与“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两者密切相关。五音是指角、徵、宫、商、羽五个音阶;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它们分别是古代对两种不同属性声音和五种具体形状的抽象划分,每个项目又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及情志(喜、怒、忧、思、恐)等。 那为什么要引入这两个看起来好像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呢?这里面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中医在观察人体和自然时,发现人的情绪变化和大自然的运行是有密切关联的——天气有阴雨、晴雪之分,人则有悲喜、喜怒之情;月有盈亏,潮有涨落,心亦有所思虑、有所忧愁;自然界有春和、夏热、秋凉、冬寒,人有喜、怒、思、忧、恐也总是与时俱行。
古人就发现了这些事物之间的对应规律。《黄帝内经·灵枢·本脏》中就有“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积气之所在也……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的记载。可见,顺应天时、调节情志,是养生的关键。
那么怎样做才算“顺天时应四时”呢?《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了具体办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法于阴阳”——就是要把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自然界的变化相互协调起来。
《黄帝内经》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我们人在中间,只有阴阳都照顾到才能健康无病。在调养精神时,就要考虑阴阳两个方面。比如,人们看到初升的太阳会感到喜悦,这是阳气的体现;而日落西山会有惆怅感,这就是阴气的体现。因此《黄帝内经》指出,人要“法于阴阳”,随时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以适应自然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