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和虹桥的区别?
1、上海有“北苏州路”,也有“南苏州路”,但没有“西苏州路”。 老苏州人一般称“北苏州路”为“下吴中路”或“下吴家弄”;而称“南苏州路”为“上吴中路”或“上吴家弄”。因为苏州古城是以相门(姑苏区)为中心,成东西布局的,所以,苏州的路,一般都冠以“东”“西”,只有北面和南面的路才用“上”“下”。如“人民路”(原称“方浜中西路”)、“学前路”(原称“万园路”)…… 至于为什么没有“西苏州路”,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苏州古城是围绕相门(姑苏区)布局的,而相门的正大门就在今天的人民路一带。自相门往东至人民路往北至白塔东路的一条路段,被称为“内城西大街”。这条路上原来有一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西入京师”,意思就是告诉那些从西边来的人,从这里可以进入苏州城区了。 到了明清时代,由于商业的发展,苏州城内又建起了一座座商铺,这些店铺大多集中于“南阊门”附近,所以,“南苏州路”又被简称为“阊街”。而“北苏州路”则被叫作“桃浦”。
2、上海的“北苏州路”,也被简称“北塘”或者“北仓”。“南苏州路”则是“南塘”或者“南城”。这跟苏州的道路名称完全相反。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它们与苏州的两个水陆码头有关。 “北苏州路”是从苏州城北的“北塘码头”开始的。 明代以前,苏州没有城隍庙。到明代嘉靖年间,苏州知府潘允谦在今临顿路东侧建造了一座城隍庙,并在旁筑墙围住,开辟出一块地作为“北塘”,专供来往船只停靠。为了便于北塘船只进出,还特地开凿了一条新河,即今天的“光启路”。从此,这里商贾云集,贸易兴盛。 “北苏州路”也被称为“北塘路”。后来,这条街就统称“北塘”了。
“南苏州路”则是从苏州城南的“南塘码头”开始的。这条街就是现在的人民路。当时,从“南塘码头”往外,有一条人工运河通往吴江,运河边上有一座桥,名为“饮马桥”。过了饮马桥便是“南城”了。 不过,这个“南塘”不是苏州的那个“南塘”。而是指北京东南郊的“南苑”。这座“南苑”是清乾隆帝下江南时所建的行宫,规模极大,其东北角即为著名的“南海子”。 雍正朝始设直隶总督驻节此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