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五行属什么颜色?
1、五行与五季的关系 木火土金水,对应的是春夏季秋冬季。这是古人根据立春立夏春分谷雨等五个节气命名的。 2、五行与五色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人们用“五行”“五味”来阐述人体和疾病的生理病理现象。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五脏相应,五脏所喜。” 肝属木,其味酸,其色青; 心属火,其味甘,其色赤; 脾属土,其味甘,其色黄; 肺属金,其味辛,其色白; 肾属水,其味咸,其色黑。 我们还能从《内经》中发现这样一种规律:“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意思是食物的味道不同,在胃里消化吸收的速度也不同。如果吃的食物过于单一、口味过于清淡,就会影响胃肠功能,造成营养失衡。
3、季节与五色的关系 在四季的划分上,中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主。立春为春季的开始,立夏为春季中间,立秋为秋季的开始,立冬为冬季的开始。这样每季三个月,每月有两个节气,一个节气十五天,一共是七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候,每一候五天,共计二十一天。一年加起来正好是一年。 在四季中,春季占一半(70天),夏季占四分之一(60天),秋天和冬天各占八分之一(45天)。
而在中医里面,每一个季节都有对应的颜色: 春季(70天):青色,比如绿色蔬菜。 夏天(60天):红色,比如辣椒、红枣、山楂。 长夏(45天):黄色,玉米、黄豆等农作物都是黄色的。 秋天(45天):白色,梨子、银耳都是白的。 冬天(45天):黑色,黑米、黑芝麻。 那么,春天自然是绿色的,万物生发,草木皆绿。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正好对应青、红(赤)、白、黑四方正色,配以中央黄土,即为“五行五方五色”,成为后来阴阳家的基本教义,而且渗透到各个文化领域。这种“五色系统”后来经过不断增饰、润色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体系。色彩在古代中国具有文化意义的内涵,各色象征着宇宙中天地四方和万物的运行规律。
青色即为绿色,春天又与东方相配,所以青色在古代也成为东方代名词。在中国古代,青色不是一种常用的颜色,尤其在官服中不常用,只有低级武将服饰用青色,与文官服饰的红色相对应。
红色即为赤色,也即太阳光的主色。在中国文化中赤色一直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在很多地方应用非常普遍,比如“赤子”指初生的婴儿,象征新生、纯洁、光明和真诚。“赤子之心”成为传统道德伦理的标准之一。红色也是官服中常用的色彩,文官一品至九品皆赐用红色,表示文官以仁忠亲民为务,红色与文官相应。
古代的白色与现代不同,是庶民百姓之色。白色主西方,是秋的象征,给人以肃杀、严酷、萧条、肃穆的心理感受。“白衣”、“白屋”、“白丁”都指平民与仆人。“白发”指老人。“白骨”指死者,兵荒之后满目“白骨露于野”,令人毛骨悚然。“白眼”也表示不屑一顾。但白色的高洁、清廉和朴素是为人们所称道的。比如“白马”表示纯洁无瑕。东汉时期为表示对屈原的敬仰,在五色系统中加入了白色,因为屈原字原,“原”与“袁”通假,袁姓是以白为族姓的。因而白姓被列入了五方正色,成为代表南方朱雀之色。
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为流行,佛教绘画、雕塑在中国各地都有出现,这些造型艺术的传入丰富了五色系统,使五色发展成为六色。因为朱(红)色代表大梵天王、白色代表尸毗王、青色代表善业国王、黄色代表月亮菩萨、绿色代表月光菩萨、黑色代表阎魔天子。这说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的色彩体系开始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