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在五行属什么?
“斯”字是个会意字,由“口”“十”“土”组成。古代造字时,“土”在上面,表示地很大;“口”在下面,表示地上面有嘴(山川草木皆有口);中间是“十”字,表示天地之间有十个太阳。所以 “斯”字原意是指土地很广阔的意思。
《说文》:“ 斯,析也。一曰乾肉也。从言从土。”这里的第二层含义指把乾肉(晒干的肉)切成片的意思。这也体现了 “斯”的本义与食有关。后来“斯”借用作语尾助词,没有实义了。
五行的属性是以事物的外在现象为根据的,而人体外在表现是与内部变化密切相关的。比如,一个人外部表现为怕冷,内则是肾阳虚;表现为烦躁,内则是心火旺等等。 根据《黄帝内经·灵枢》记载: “五脏者,所以御精神,司魂魄而镇虚邪者也。……故肺盛则皮厚,皮毛荣,里气不泄矣。心盛则脉洪大,肤色赤,脉汗出,此心肺气虚,不能敛阳所致也。脾盛则四肢壮而腹胀,脉虚黄,肌肤干燥;肝盛则掌赤,筋急,阴痿,脉小弦;肾盛则骨热,腰痛,耳鸡,毛发盛,脉滑数。”
由此可知, 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是具有内外统一的整体, 外象体现着内态的变化,内态又影响着外象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