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的五行的五行属什么?
在《孙子》的五行体系当中,“水”和“火”是直接描述战斗过程的两种元素;“木”用来喻指武器、兵器或工具,而“金”“土”则分别被用来比喻人本身以及所依存的环境(地形)。
孙武认为这四种力量构成了战场上的各种形势变化。 比如,以木作为比喻的军队,可以分成五种阵型:一、两军对垒,互相用兵器的阵法叫做“林”;二、战车相互冲击的阵型叫作“轩”;三、步兵排列密集像丛林一样的阵型称为“豫”;四、两军交战后,退下来重新整队为“来”;五、如果双方都有战车,就排成车阵对峙的状态叫做“委”。 在这种种的变化之下产生不同的作战效果——或者能够战胜对手,又或者会被敌人打败。
同样地,也可以把战争比作自然界的万物运行之理, 即所谓“天无常复”。 在这里,天就是自然运行的规律;常就是固定的法则。 所以孙武的意思是说,战争的胜负没有一定不变的道理,它就像自然界一样充满着各种变化,但其中必定是有道理可循的。 比如说水往低处流,火是向上的等等。
这些现象都是自然运行的规则,虽然人们都了解这个道理,但是却很难真正去运用它们。这就是说,掌握了战争的规律并不等于就能取得胜利。而要真正做到百战百胜的话,就必须先熟悉掌握它们的原理。
从这一点出发来看,《孙子兵法》全书的主旨其实就是在阐述战争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所带来的结果影响。而这种关系的本质就是“相生相克”。所以孙子才会在全书的开篇就提出这样的命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个思想一直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想要做到“知彼知己”,就需要深入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之处,根据这种判断来进行决策。
而在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完全认识到自己所具备的优势与劣势所在,也就无法很好地扬长避短了!所以说,了解自己是很重要的。 而对于敌方的情况呢?孙武指出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对方的特点才行。